佛教讲破相,为何处处建寺院、塑佛像
在座的都是佛弟子,佛教经常讲“空”,出家人经常讲“四大皆空”,而石窟是“有”,它不是空的。虽然佛教讲“空”,但是又处处呈现“有”,两者是否矛盾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大家知道禅堂里供奉的是什么吗?一般居士不能进禅堂,有很多出家人也没有进过禅堂。禅堂里没有佛像,没有祖师像,但是有的禅堂供了达摩祖师像。多数禅堂中间只一根柱子,大家环绕在四周,跑香比较方便。禅堂里为什么没有佛像、祖师像呢?因为禅宗讲“空”。佛像一般都是其他宗派塑造的,禅宗几乎没有,因为它不走这个路线。
佛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无相”和“有相”,无相是“空”,有相是“有”。虽然佛教的理论众多,但是基本不出这两类。一是破相,所以讲“空”,明无相。《金刚经》就是一部破相的经典,经中处处都讲不能执著相,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二是立相,这是佛教的另一套理论体系,“立”是建立,“立相”就是建立种种相,专门阐述相,明有相的道理。
由此可知,佛法一方面讲“空”,另一方面也讲“有”,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相背离。世间人不理解佛教,原因就在于此。佛教讲“空”,讲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但是有很多人看到出家人也用手机、电脑,也坐飞机、火车,就觉得看不惯,说:“你们不是四大皆空吗?怎么还用电脑、手机呢?怎么还吃饭呢?应该像神仙一样只呼吸空气就可以了。”
其实佛教同时具足“空”和“有”两方面,既空又有,既有又空,两者不相背离。世间人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佛门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佛教到处都有人间烟火味,建寺院,盖房子,迎接信众,烧香拜佛,讲经说法,布施利生,行善积德等等,这些都是有相。
佛教有两个主题,一明无相,二明有相。无相注重理体性空,无相就是空,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理论,这是从本体来看待万法的,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这叫“性空”。
“性空”和“顽空”是相对的概念,“顽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世间人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比如把房间里的东西搬空,什么都不剩,这就是空。佛教讲的“空”是不是这个概念呢?不是。佛教讲空中生万有,空了才能有,如果房间不空,人就不能进来。同时,“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既空又有,既有又空。当然,佛教讲“空”是从两边来讲的,不能同时讲,有时候只讲一边,所以先讲“空”,“空”就是无相。
佛教还讲“有”,就是有相,有相就是缘起万相、缘起之相。我们今天在这里座谈、分享,这是“空”还是“有”?大家认为是“有”,其实它的本质还是“空”。凡夫只看到相,所以凡夫经常看相、算命,就是因为太在乎相了。佛教既看到相,也看到背后的理体,理体就是空性。
我们把这两条线综合起来论述,就是“无相无不相”,这是佛教的专用词,这就是实相。凡夫看到的都是虚假之相,看不到真相。我们经常讲“眼见为实”,其实眼睛看到的未必真实,都是虚假的,因为凡夫没有慧眼、法眼,所以看不到真相,凡夫都是自己欺骗自己。佛具足佛眼、法眼、慧眼,所以他能看到真相,他知道万法都是无相无不相,既是无相,又具足一切相。
佛教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比如佛教本身讲破相,但是又处处建寺院、塑佛像、雕石刻、印经书,修桥补路,行善法,寺院每个殿堂供奉的佛像都非常庄严。
世间人都喜欢富贵,其实最富贵的是谁?世间的首富是谁?只有佛门最富贵,连佛像都要镀金。世间的有钱人能给自己身上贴一层黄金吗?不可能。世间的财产基本都集中在佛门,世间再富有的人也不如佛门富有。在古代,中国佛教之所以有几次法难,就是因为皇帝看中了佛门的金银财宝。
佛教为什么能发展到这种程度呢?有人说现在的佛教很腐败,其实这是不了解佛教,如果去极乐世界看一看,极乐世界的庄严就会让人大吃一惊。这不是腐败,而是佛教本身就有这么大的福报,这是佛的万德感召的福报,所以世间就有很多度化众生的方式,这些都是功德之相,这样才能看懂佛教的现象。
故佛法亦大分为性宗与相宗二门,即所谓真空妙有。尤其净土法门正为凡夫故,更有“指方立相”之说,故立相之道在佛门随处可见,建寺、造像之风也因此大行世间。尤其对凡夫众生而言,立相比破相则更为契合。
佛教既讲“空”,也讲“有”,这是两个方向,所以佛法分为性宗和相宗。性宗,“性”是本性,本性是空的;相宗是讲“有”。
禅宗、三论宗都是从“性”的角度来讲的。学禅宗的人都喜欢讲“空”,我们碰到学禅宗的人最好免开尊口,因为无论讲什么都会被他否定。
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都讲“相”。学律宗的人要修五戒、十善,要持守种种戒律;学唯识宗的人要了解八识的详细分类,还要了解种种烦恼相;华严宗讲了十地功德之相;诸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都是相。
佛教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真空妙有”,“真空”就是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后面还有“妙有”,“妙”是微妙,这就是空中生妙有。我们认为“有”是实有,我们看到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到桌子就是桌子,看到人就是人,看到山就是山。
禅宗的修行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第三个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第一个阶段是凡夫的境界,看到山就是山;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这就是讲空性的道理,什么都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最后悟道了,回头一看,见山还是山,但是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已经变了。
学佛之前和学佛之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如果不学佛,感觉就是一个人,学佛之后就发现不是一个人。从本质来讲,学佛之前和学佛之后既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人,到底是一还是异呢?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以后有机会详细讲解。
净土法门属于相宗,它是专门立相的法门,因为它是为凡夫所开的。在座的都是凡夫,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凡夫,六道轮回的一切众生都是凡夫。说我们是凡夫不是贬低我们,这是事实,身在娑婆世界就是凡夫、很俗气,每天都活在世俗的五欲六尘、贪瞋烦恼当中。世间人坐在一起就会谈论:“你今年赚了多少钱?你今年发财了吗?生意做得怎么样?”大家谈的都是世俗问题,这就是凡夫。
净土法门是为凡夫所开的。佛度众生,首先度谁呢?就是度凡夫。阿罗汉、菩萨等圣人都已经解脱了,只有凡夫最难度,我们都是拉后腿、掉队的人。凡夫靠什么方法得度呢?就是指方立相的净土法门。
“指方立相”就是指西方、立形相。净土道场都有阿弥陀佛像、西方三圣像、西方庄严图等。禅堂不供佛像,但是净土道场的念佛堂里一定要供佛像,阿弥陀佛是主尊,还有西方庄严图,还会用很多幡幢、雕刻来装饰,显得富丽堂皇。为什么有这么多庄严的形象呢?世间的有钱人家里都有很多用来装饰的宝贝,这是凡夫的本性,凡夫就喜欢金、银、珍珠、玛瑙等。净土法门随顺凡夫的本性、贪心来度化众生,这叫“借贪除贪”,就是借众生的贪心来消除众生的贪心。众生贪世间的金银财宝,净土法门告诉我们还有更好的金银财宝,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那里的金银财宝比世间的更珍贵,更稀有,更不可思议,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就是用指方立相的方法度化众生,凡夫都要靠这种方法得度。
立相之道在佛门随处可见,所以建寺、造像之风才大行于世间。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大部分时间都发展得非常兴盛,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基本都有佛教信仰,只在极少数时间遭到破坏。由此可知,佛教的造像艺术、佛教的影响力、佛功德之相就是众生的依靠和希望。
中国乃至世界有大量石窟造像,此可谓千百亿化身佛的真实显现,佛陀于人间可谓无处不在,真正体现“但有群生即有法”的大悲救世之心。
中国佛教有大量的石窟造像,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也有大量的石窟造像,这就是佛陀千百亿化身的真实显现,说明佛陀无处不在。
有人说:“我没有见过佛。”还有人问:“你见过佛吗?”其实见佛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天天都能见到佛,到处都有佛,只不过有很多人视而不见,见到了也等于没有见到,不知道那是佛陀。
我们认为见佛就是见到印度的释迦佛,或者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其实这种理解很狭隘,这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理解的。佛陀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比如见到我们法宝寺的摩崖石刻就等于见到佛了,佛就在山门口迎接你。
佛陀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他的千百亿化身,这样才能体现出佛陀“但有群生即有法”的大悲救世之心。有众生的地方就有佛法,这就是佛陀的大悲救世之心,佛的大慈悲心就体现在处处都有寺院、佛像,都有佛教的石刻、壁画。佛教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发达?因为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将佛陀的大悲心呈现在世间。
大悲是心,心是无形的,怎么表现出来呢?就用相。比如世间人讲孝道,子女要孝顺父母,孝心是一种心,它肯定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对父母问寒问暖,关心父母的生活、身体,顺父母之心,满父母之愿,立父母之志,子女的所做作为、言行举止都是孝心的反映。
佛度众生,他的大悲救度之心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但有群生即有法”,有人的地方就有佛法。古代有“五里一庙,十里一庵”的说法,可见处处都有寺院,这就是佛教在中国非常盛行的原因。我们身为佛弟子,应该感到幸运、荣耀,只要是有佛陀的地方,我们就能听到佛法,所以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向世人展示佛法。
这是讲无相和有相,我们要知道二者的关系,这样才不会妄下结论,不会认为这些相都是虚妄的。学禅宗的人很容易产生这种误解,认为建寺院没有用,塑佛像是多余的,浪费了钱财。其实并没有浪费。把钱财供养给寺院有功德,在世间盖房子就没有功德,为什么?因为寺院塑的佛像能度众生。
所谓功德,就是能改变人心、利益社会,这才叫功德;如果不能改变人心,不能利益社会,就不叫功德,只是世间的事业、商业。在佛门供养一分一厘都是功德,因为一分一厘都能发挥普度众生的作用,都是佛陀大悲心的流露,一分钱就是佛心的彰显,就是无量光明,所以它是功德,它叫“法财”。把钱财转化成法财,用世间之相彰显佛法之相,这就是佛法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