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两首五言诗诗画相融,为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诗佛”王维所做。王维,字摩诘,合起来便是“维摩诘”。其母崔氏为名门闺秀,知书善画,温柔贤淑,是虔诚的佛弟子,师从名僧大照法师三十余年,一生持戒疏食,淡泊安行。王母崔氏以佛教著名的维摩诘居士为儿子命名,希望儿子能以维摩诘菩萨为修身榜样。王维自幼温文尔雅、处世宽善、从容不迫的性格气质与此不无关系。

到宋代,研读《维摩诘经》成为流行风尚,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纲、辛弃疾、陆游等名人都读过《维摩诘经》,创作过许多相关诗词,引用了经中天女散花、维摩示疾、请饭香土、文殊问疾、不二法门等典故。由此可见维摩诘居士在中国民间的影响之大!

11.jpg

江干雪霁图 王维

1、维摩诘居士及维摩诘

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的主人公,又称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净名、无垢称、金粟如来、净名居士、维摩居士,是释迦牟尼佛的居家大弟子。其人辩才无碍,慈悲方便,智慧超群,以解空著称。经文记载,维摩诘居士以经商立世,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道心清净,具有“同流而不合污,居尘而不染着”的大无畏智慧。他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以身示现佛法 “入世”和“出世”之空道奥义,是佛教居士的杰出典范。

作为大乘佛法的早期经典之一,《维摩诘经》宣扬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经中有言“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等等,清晰阐述了“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不二”思想,这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记述交映生辉、相得益彰。

《维摩诘经》影响很大,奠定了中国禅宗的基础,对其他派别的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此经自问世以来,倾倒无数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诞生的“维摩诘经变”这一中国独有的佛教艺术,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过程。

2、维摩诘经

经变”就是利用绘画、文学、雕像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用绘画、造像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佛经内容外,也包含大量的社会生活。

《维摩诘经》有佛国品、善权品、弟子品、菩萨品、诸法言品(文殊问疾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见阿佛品、法供养品、嘱累品等十四品,其中《弟子》、《问疾》、《佛国》、《不思议》等9品多有变相,而文殊问疾的题材最为常见。

(1)法宝寺维摩诘经

变相开凿于中唐(1),表现的正是文殊问疾的故事。

一日,维摩诘称病,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于是,佛派大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前往问疾。

维摩诘居士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遂与文殊展开辩论。诸菩萨弟子、帝释、天王及国王大臣等都前来观看。维摩诘借医说法,以大般若智慧折服了文殊师利。

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卧于阁榻,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与其对坐论法,其后有诸菩萨、声闻、天人、天子、帝王及侍臣等听众,场面恢弘盛大,造型生动细腻,体现出浓郁的四川特色(2)

12.jpg

13.jpg 14.jpg 

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及身边听经众截图;来源:法宝寺

(2)四川维摩诘经变概

四川地区维摩诘经变造像有6铺,分布在仁寿、邛崃、资中、夹江等地。

15.jpg 

巴蜀地区维摩诘经变分布示意图(1)

其中牛角寨摩崖第2龛开凿于中唐前后,主体图像呈 “品”字形布局,左侧文殊坐须弥高座,与右侧亭屋内维摩诘遥相呼应,听法众人环列于文殊座下。画面正上方嵌一佛国,两侧分置借狮子座及七宝供养等佛国内容。(2)

邛崃石笋山摩崖第20龛开凿于中唐前后,内龛断面呈“凹”字形,文殊与维摩诘端坐左右侧壁,听法众于二者周围分层排列,龛台上楼道及栏楯雕饰繁复,正壁中间耸立一城门,象征毗耶离城。正壁上方两侧祥云之上有空中佛国。(2)

16.jpg 

17.jpg

四川摩诘经变造像;上为仁寿牛角寨,下为邛崃石笋山

(3)敦煌103窟维摩诘经

敦煌维摩诘经变多以壁画形式展现,如敦煌103窟。变相图以“品字形”排列。窟门上方画面为“佛国品”内容,中央绘释迦牟尼佛倚坐说法图,其左绘“香积佛品”中的香积佛国,其右侧绘宝积长者并五百子持七宝盖献佛的情景。

窟门右方画面以维摩诘为中心,中部是维摩诘居士,其左绘天女与舍利弗,其下绘“香积佛品”中献香饭的化菩萨与“方便品”的王子官属等人。

窟门左方画面以文殊菩萨为中心,宝盖下为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及随行佛弟子,其右绘手持塵尾的吉祥天女,其下描绘同来问疾的帝王和侍臣。

18.jpg

敦煌103窟维摩诘经变图

左为文殊菩萨,右为维摩诘居士(4)

3、维摩诘经与净土信

《维摩诘经》倡导“心净土净”的思想,重视在秽土中得菩提,强调“在娑婆世界中的菩萨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在作为净土的众香国中菩萨的百千劫行。”那为何还需往生西方净土呢?

道绰在《安乐集》中有言: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心外也。

凡夫着相,需依相而入,故净土法门指方立相。虽有相,却是妙相,是阿弥陀佛圆满觉悟之心所庄严,亦是涅槃之境,顺真如法性。可知,道绰大师言净土为相土,此乃方便说。从凡夫虚妄心而言,西方净土在凡夫心外,就真心而言,其又在心内。无论心内心外,但念佛往生,一切事毕。

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文献:

(1)张鑫 四川眉山法宝寺石刻遗存调查与研究

(2)卢少珊 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维摩诘经变分

(3)肖建军 论初唐维摩诘经变对表现净土世界场景的浓厚兴趣及其原

(4)敦煌研究院 数字敦煌-莫高窟第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