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执事,这个称呼不全指的做管理的执事人员,做事的人都可以叫执事。佛门里边只要有担当寺务的人,就叫执事,管理者是从岗位来讲的执事人员。执事的功劳在哪里?怎么体现我们在执事当中有功呢?“以尽心为有功”,尽到我们的力量,尽到我们的用心就有功。
儒家怎么来论功论德呢?如果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尽十分力,但只尽了九分,就无功。比如这件事情我可以把它做得很好,但是我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那这件事情我天天在做,天天都没功劳。为什么呢?很多人不懂这一点。我们看释迦佛在世时的一个典故就知道,一个老太婆来供油灯,她家里很穷,没有大富长者的金银财宝,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然后供了一盏灯。大富长者供了很大一盏灯在那里,最后被风吹熄了,但老太婆那一盏灯就是不熄。并不是她有多少钱、发了多大的心,而是她的心很真诚,她尽心了,尽到她最大的力量了,这个就叫“尽心为有功”。所以,佛门不是看外在的东西。
还有个典故,一个小孩见到佛陀,他没有什么东西供养,就在地上捧了一把沙子供养佛陀,就凭这供佛的一把沙子,他后来当了皇帝。一把沙子有多大功劳呢?人家捐了那么多钱,修了一座精舍,恐怕还没有当皇帝,他捧了一把沙子供佛就当了皇帝,这就是真心、尽心的力量。所以,功德在我们的用心上,不在事务上。
禅宗也有一个典故。以前有个宰相的儿子要出家,他的口气比较大,他看到这个老和尚天天只管打坐,而自己天天要去山下打柴、挑水,心里就不服气了:我是宰相的儿子,我天天得供养你,你受得起吗?老和尚当然受得起。禅宗祖师讲了一句话: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当然这个功德就不是普通的功德,而是修行功夫,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但是我们做事的时候尽心,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只要尽了心就有功,不在于能力大小,也不在于事情做得多好,因为“以尽心为有功”。
出家人、学佛的人,包括居士,其实都是一样的,在寺院里面我们都要尽到心力。一件事情我们只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使尽全力了,有些东西再也做不到了,那也没关系,只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了,就算有功了。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没有尽到心力的,差不多尽到三分五分心力就不错了。比如打扫卫生,我经常看到扫了一部分,还留下大片没有扫的痕迹。
做事的人认不认真,从他做的事务当中就能看出来。很多人以为自己做了事,没人知道他做得怎么样。其实在寺院待久了的人,接触多了,哪些人做事比较认真,哪些人不认真,一看就知道。
事情能做好的人,不是他能力有多大,而是他用心就能做好;他不用心,即使能力很大也做不好,这是必然的。
往往是能力越大越强的人做事越不太认真,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没有发挥他的作用。就像宰相的儿子去挑柴,这不是大材小用吗?其实,大材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才叫大材。真正的大材,在小地方能够发挥小作用,在中地方能够发挥中作用,在大地方就能发挥大作用。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发挥作用,这个材才能体现出来。认为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小事瞧都瞧不起,这个材就已经不大了,因为心量有问题,认知有问题。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才”的大小,不是完全看他能力的大小,还要看他的认知、德行,看他是否能上能下,很多时候看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做事的人,要尽到自己的心力,要把常住的事、他人的事、落到手上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而不能认为常住的事,反正好坏都差不多,应付就行。
举个简单例子,寺院要建设,就得要尽心,要找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人来建设。如果说马虎一下就行了,四众弟子又多,房子安不安全也不考虑,那这个问题就很大了。同样,我们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负责哪一块的事情,如果不尽心,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影响到团队,乃至影响到整个佛教。
所以,功劳在于心思当中,在我们的用心当中,不在事务大小。
来源 |《丛林要则二十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