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戒律的约束,要走好出家路不容易
沙弥律仪是属于出家人戒律方面的内容。“律”是指戒律,“仪”是指威仪,也就是包括戒律和威仪这两部分内容。当然这些内容重点是针对沙弥这样的身份,沙弥是刚出家还没有受比丘戒的一个阶段。沙弥律仪虽然是基础,但是很重要。比丘受大戒就是以这个为基础;比丘戒及威仪,也基本上是从沙弥律仪扩展、细化、丰富而来。“沙弥十戒”当中重要的地方,如“五根本戒”,是跟比丘戒一样。威仪方面,很多也是相通的,比丘的更多、更细。
作为刚出家的人,包括比丘,很多人因为没有用心学习过,实际上也不知道威仪是什么。
很多人今天来发心做净人,明天就剃度了;剃度没多久就受戒了,受了戒回来就是比丘了。虽然是比丘了,但还不知道比丘该做什么,比丘威仪该具足些什么,这是出家人很大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出家看重的是赶快剃头、赶快受戒,然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都不知道出家人到底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现在很多人出家之路走得很艰难、不稳当,有些人半途而废了,就是因为前期这些过程没走好,该走的路没走,该学的没有学。
念佛往生西方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也都知道机法深信。但是走上出家这条道路要求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不能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习性,要走好出家路也不容易。习性没有断,甚至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克制习性,也没有长期的熏修去要求自我,很多人等于只是有一个形式上的出家,要走好这条道路就非常不容易了。
出家这条道路,应该有几个阶段,从最早当净人,然后到沙弥,最后到比丘,每一个阶段都要把这个过程走好。不然的话,只图省事、赶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往往是揠苗助长。根都没扎好,怎么长呢?除非自己基础较好、道心坚定,性格特别适合出家之路。
有些人还在做居士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反正受戒就是个形式,走一下过场就算了”。受戒看似是一个形式,但是这个形式很重要,这个形式会决定出家人的一生。走得好,那这一生会相对安稳;走得不好的话,可能中途就夭折了。就看自己对出家、受戒的认识及用心如何。
常有人讲:“剃度的人很多,存活的有几个呢?”能不能“存活”,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栽树一样,栽了一大片,全都死了,那就没有意义了。要栽一棵成就一棵,栽一个活一个,那才算实在的。怎么让他活下来呢?就要经营好,栽下去之后要照顾——要浇灌、施肥、保护好他。
从发心出家,这个道芽刚刚长起来,就需要保护。靠什么来保护呢?当然念佛是一方面,我们是念佛之人,能够虔诚安静地念佛,可以!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习性很重,尤其是凡夫,念佛也不能入心,不能专一深入,不能精进,或者表面精进,但是烦恼、习性改不了,这就需要靠戒律来辅佐、守护自己的道心。
戒律是保护我们的,当然念佛也是一种保护,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踏实地念佛,这个要自我反省。大家也算是接触过很多人,在佛门里面呆久了,见的人也多了。很多人口口声声说“我信佛念佛”,但也没看他念多少佛,每天到处晃晃悠悠的。说是出去弘法,无非就是出去叽叽喳喳说两声,也没什么法弘的,因为出去人家都不听你的。像昨天一位读书的师父讲,“你到佛学院去,谁听你的?你说你师父很有名,你师父有啥名?”人家也不理你这一套。
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流于形式、表面。出家人不能也这样咋咋呼呼的,像麻雀一样叫个不停,做什么都要实实在在。
所以,作为出家人,沙弥律仪是最基本的要学习的。当然比丘还有比丘的戒律,要求更细更高。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果沙弥这一关都没做好,做好比丘身份就更难了。
有些人受戒回来后就开始指使别人了,“哎,某某某,这件事你来干!”沙弥、净人、居士……都成了他指使的对象。包括有些沙弥也是一样的,没剃头还是净人的时候很听话,剃了头之后就开始使唤别人了。人很容易摆架子,很容易高慢起来。这就是没有走好每个过程,没有认真学习应该学的东西。
其实每个过程都有它的作用。像出家这条道路,在没有剃头之前,做净人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身份是居士,但是又要过渡到出家人,这时候的身份是最低的。
身份最低,就有一个好处——有谦卑之心。因为净人刚刚从世俗当中来,身份最低,恰恰可以让心低下来、安静下来。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心很傲慢、很浮躁。如果一来就身居高位,还没待两天,佛门还不熟悉,头发就剃了,甚至有些人头发一剃就开始当大和尚的侍者了,抛头露面,这个身份就很显耀,这样反而心不容易沉淀下来。
做净人接受考察,实际上就是让心沉淀下来,适应出家生活,为做沙弥作准备。成为沙弥就要断世间的习俗了,头发一剃,身份就变了,那就是出家人了,出家人就要显现出家人的威仪庄严。当然不是说一定要马上做到,但走上了这一条道路,自然要与世间割离。
头发一剃,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了。有些人说:“出家就是个形式。”那这个人根本不了解出家的意义。如果出家只是个形式的话,那佛就是搞形式主义了,因为这是佛提倡的。出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非常慎重、非常严肃的事情。
头发一剃就标志着要绝尘,剃除须发,披上三衣,就与世间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隔离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在的一个表象,通过外在来体现内在。
文章来源:《浅谈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