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僧团成就个人,因个人助成僧团。僧团建设、道风建设与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共成道业,共成僧事,共成佛事。

个人和僧团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生活和事务上,个人和僧团是互相依赖的。社会的运转也是如此,人类要生存,所以就你种地,他当工人,我当老师,大家分工不同,但是彼此之间都离不开。

僧团是一个和合共住的团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僧团要成就个人,个人也要助成僧团,要相互成就。在僧团当中,每个人的生存和成就都依赖于僧团。在佛陀时代,僧人吃饭都要出去化缘,福报好的就能化到很多,可以供养几个人,福报差的就未必能化到缘了。现在僧人吃饭不需要出去化缘,把生存问题解决了,大家不需要考虑世俗的问题,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修学。

互10.jpg

现在僧团的发展模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生活问题解决了,寺务问题就来了,这是免不了的。如果不用吃饭,不用住宿,所有问题都没有了。世间人忙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解决吃和住的问题,佛门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经历了几次法难,有的寺院本来是靠皇帝支持的,结果一下就垮了,没人供养,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势力。后来禅宗就发展为农禅并重,寺院不依靠谁,不依靠王公大臣,也不依靠大富长者,而是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一种创举。但是,这也反映出另一面,就是佛教对自身生存的无可奈何。

其实,出家人自己种地,这在戒律当中是不允许的。不了解戒律的人就说“这种精神好啊,要提倡,要农禅并重”,其实这是违背戒律的。但是中国佛教为什么又要大力提倡呢?因为要生存,哪怕违背戒律也要坚持,否则就无法生存,如果出现法难,或者国家的政策改变了,宗教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现在佛门基本保持了这个传统,自食其力,自己解决衣食问题,有供养就接受供养,没有供养就自力更生。其实,接受供养还是依赖外界,如果外界的供养越来越少,生存就很艰难了。

互2.jpg

现在中国的寺院,除了依赖外界的供养,还要组建僧团,建设寺院,管理事务,等等,所以寺院是一个非常庞大、臃肿的团队,跟佛陀建立僧团的目的是背离的。佛陀建立的僧团是无为、清净、自然的,是一个简单的团队,不需要建设寺院,不需要自己解决生活问题,也不需要管理太多的事务。现在的寺院就相当于世间的企业,需要建设,需要生活,需要管理,需要开展日常事务,这样就把人的精力都耗进去了,是非问题也产生了。

这是不得已,因为佛教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其他的路也走不通,想回到佛陀在世时僧团的状态,有很多人想恢复佛制,想走小乘原始佛教的路线,自己出去化缘,这条路走得通吗?在一些小乘佛教国家,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之所以能保留这种方式,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全民信佛,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化到缘。在中国,如果出去化缘,有多少人会支持呢?

我们不说去别处化缘,就在我们寺院周围化化看,其实我们周围的村民还算比较好的,但是我们拿着钵出去,会有人给我们饭吃吗?大家不妨试一试,应该体验、感受一下。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从这里走到峨眉山,徒步旅行,拿着钵,身上不带一分钱,看看能不能生存。

互4.jpg

中国佛教发展到这个地步,也是受中国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寺院的运行方式有利有弊,好处就是大家可以集体共住,共同修学,互相依赖;弊端就是有大量的事务要处理,所以中国的寺院就兴起了丛林制度。那么,几百几千人住在一起,事情谁来做呢?有人说“我是来修行的,我是要往生的”,但是人人都想往生,所以就排队,先来的先往生,后来的后往生,但是后来的人又不服了。

所以,在丛林制度下,必然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人人都要分担事务,大家互相依存。每个人把自己的事务完成之后再修行,互相成就,自己成就团队,成就他人,然后他人和团队再成就自己。

我们看现在佛教的发展,无论是道风还是人才,都越来越差。佛教界有名的大德都在呼吁,要加强道风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就经常讲,在佛门当中,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僧才,其他一切都是空的。

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就要靠出家人自己锻炼,自己学修,在僧团里成长。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僧团,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僧团。而僧团又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如果没有好的出家人,就没有好的僧团。

互5.jpg

如果大家都是为道业而来的,这还算是好的,最起码在见解上能和合,知见统一。但是,有的人出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生存、名利,为了一些世间的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僧团的目标就有问题了。作为一个僧团,首先要为道而来,共成道业,为了解脱之道、成佛之道而修行。有了这样的目标,僧团的方向才不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看待一个僧团,就不能看那些小问题了,比如是非问题、烦恼问题,那些问题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已经很普遍了。就像刺猬,浑身都是刺,盯住一根刺已经没有意义了。关键是这个僧团的方向要正确,虽然有烦恼,但是最起码还有道心,还在修行,出家目标比较纯正,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我们看待一个僧团,首先就是看它的目标、方向,这就是认识问题。就像开车,首先方向要正确,如果方向偏了,技术再好、车再好也没用。

共成道业,这是僧团的根本目标,也是出家人的目标,我们都是为了往生、为了解脱而出家的。说得小一点,我们是为了找一个空间,能够修行;说得大一点,我们就是要解脱,成佛,度众生。

僧团是为了成就大众的道业,这是僧团的根本方向,也就是成就僧事。所谓“僧事”,就是出家人在一起要成就道业,很多事就要如理如法地运作,理和事之间就要融合。

互6.jpg

华严宗讲“四无碍”,即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个僧团如果有共同的道业,同时能把所学的教理、戒律融入日常事务当中,这个僧团就非常好了。如果理和事融合不了,只是口头上能讲,讲得都有道理,但是做起来都有问题,那就没有用了。有很多人嘴上能讲,实际做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了,这是不行的。所以,佛法不是靠嘴上讲的,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处理僧事要以戒律为准。如果不是专门学律宗的,而是学其他法门的,就可以兼顾。比如学净土法门的,就把戒律和净土结合起来。那么,这叫不叫杂修呢?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杂行杂修,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处理事务必须有标准,比如在厨房里做饭的人,他做饭是不是杂行杂修?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早上要吃稀饭,中午要吃干饭,干饭怎么做?稀饭怎么做?这是另外一套体系,跟往生不沾边。

我们处理僧团的事务,这跟往生是两件事,并不是说事务处理得好就能往生,处理得不好就不能往生。就算事务处理得不好,也能往生,不妨碍,但我们还是要把事务处理好。既然如此,就要有标准,有规矩。就像煮饭,本来想煮干饭,结果煮出来的是稀饭,那就不如法了,就没有掌握处理事务的规则。

僧团的事务是世间法,所以就要从现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跟是否杂行毫不相干。当然,如果想靠处理事务获得往生,那就是杂行了,也没有人会把处理事务当作往生的条件。

 互9.jpg

我们身为出家人,每天都要面对事务,处理事务,这就是僧团的管理。想做好僧团的管理,只懂得戒律还不够。我们知道,戒律当中有“止持”,还有“作持”。“止持”就是禁止的;“作持”就是要做的,也叫“羯磨”。

作为僧团当中管理层的人,不仅要了解戒律的内容,比如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些戒律都是针对个人的,除此以外,还要懂得僧团的运行,也就是“羯磨”,这才是“作持”,是维系僧团的标准,如果不了解的话,就很难处理僧团的事务。

到了末法时代,僧团为什么不好管理呢?就是因为了解“羯磨”的人很少,推行的人也很少,如果只靠一个人来推行,根本推行不了,必须整个僧团都有这种认知才行。就像古代的马车,几匹马共同拉着一辆车,方向一致,齐心协力,车才会往前走;如果几匹马各奔东西,车就不知道往哪里走了。

僧团也是如此,要靠大家的集体共识。但是,集体共识不容易建立,因为人都有个性,都会坚持自我,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有人说“我很无我,我很谦卑,我能随顺大家”,但是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马上就说“师父,我有我的想法”。所以,人很难放下自我,都是在坚持自我。

但是,作为僧团的一员,就必须放下自我,以集体共识为标准,因为这是佛制订的,我们要以佛为准。佛制订了戒律、规矩、僧事,我们就以此为标准来推行。当然,推行的难度非常大,怎么办?只能是做到哪里算哪里,因为凡夫的能力有限。

所以,作为出家人,我们首先要成就道业,这是我们个人的目标;僧事是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事,所以整个僧团都要统一学习、了解。

我们发心出家了,除了要学习本宗的法义,还应该了解一点戒律。如果教理方面差一点,为人处事方面差一点,居住环境差一点,这些都可以将就,反正我们出家也不是为了这些而来的。但是,作为出家人,最基本的戒律不能差,大家要和合共住,要处理好事务,这是出家人每天都要面对的,躲也躲不过去,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

僧团日常事务的运行,包括上殿、学习,以及僧人之间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这些都要有标准,只有佛定的标准才没有争议,其他任何人定的标准都有争议。

互1.jpg

除了共成道业、共成僧事,还有共成佛事。僧事是僧人内部的事,出家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成就佛事。这里讲的“佛事”不是指在道场里做佛事,而是指佛的事业,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利生就是佛事。僧团内部的管理是为了成就个人,成就团队,僧团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成就佛事。佛的出世本怀是普度众生,这个使命要靠僧团来完成,僧团的使命就是要让佛法住世。

现在有的人喜欢讲理论,说“三宝”有“住持三宝、理体三宝、一心三宝、事相三宝”,讲了很多种“三宝”,到底哪一个最重要?其实,“住持三宝”最重要。“理体三宝、一心三宝”等,那些都是理论,理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谁都不知道在哪里。当然,了解的人能懂得一点理论,但是懂得理论也不能解决问题。

“住持三宝”是在事务上发挥作用的。现在的人接触佛法,皈依三宝,走进佛门,出家剃度,最后弘法利生,这些都离不开“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有形可鉴、有法可依的,它是一个有形的团队,是普通大众、信众和出家人的依靠,讲其他那些理论上的“三宝”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净土法门与“住持三宝”有相似的地方,净土法门是指方立相的,“住持三宝”就是指方立相的体现,比如一个寺院,它坐落在哪里,寺院有多大,能容纳多少人,现在住了多少僧人,这些都有明确的定位。

“住持三宝”就是在成就佛事,就是代佛说法,住持一方,教化一方,这就要靠僧团的力量了。所以,不仅要成就内部的道业和僧事,还要成就外在的弘法利生的事业。

                                                                       文章来源:《僧之意义与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