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钞》曰:“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证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证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


能称为“僧”,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和合共住。判断一个僧团好坏的标准,就看是否和合。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按理说大家都是出家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为什么不和合呢?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争议、是非呢?要做到和合,这就要考验我们的认知和修为了,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们的素质高低,从一个“和”字就能体现出来。如果不能跟大众和合,就像刺猬来到一群鸡、鸭、鹅当中,肯定会到处刺人,怎么能和合呢?不和合的原因就是我们身上带了太多的“刺”,这就是个性,我们的个性会伤害别人。当然,这里讲的个性不是指性格,而是指我执。平常我执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它看不见,无影无踪,但是稍微被别人的语言一碰撞,被一件事刺激了,马上就像刺猬一样,全身的刺都竖起来了。


因为我们身上藏了很多“刺”,所以很难跟别人和合,很难跟团队和合,这样的僧团肯定经常有是非问题,在末法时代就是如此,这很正常。有人到处找清净僧团,到哪里去找呢?当然,有的僧团看起来好一点,好像没有争吵,管理得很严格,只不过是大家把“刺”收敛得稍微紧一点而已。


《行事钞》讲,“和合”有两重含义,一是理和,二是事和。理和的要求比较高,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事和我们勉强可以做到。我们现在讲的和合,都是从事上来讲的。


理和就是“证择灭”。唯识宗讲了六种无为法,其中“择灭无为”是证果的表现,最起码要证到小乘果位。

所谓“择灭”,“择”是选择、简择,“灭”是灭烦恼、习性。能灭除烦恼、习性的人,才能做到理和,因为他没有烦恼了,所以他跟别人之间就没有冲突、矛盾,就像刺猬的刺消失了。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就是我执、贪瞋痴非常强盛的表现。


和合4.jpg

小乘圣人能断见思烦恼,至少也能伏住烦恼。我们听有的人讲法,经常讲要伏住烦恼。如果能伏住烦恼,差不多就能做到和合了,因为烦恼不现前了,不跟外界发生冲突,所以就能做到和合。


所以,做到和合是非常难的。在末法时代,我们几乎都做不到理和,因为这是以修证为标准的。《行事钞资持记》讲,至少要证得初果须陀洹才能称为理和。

事和有六重含义,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要做到这六点都已经很难了,何况是做到理和呢,就更难了。


“戒和同修”,我们学净土法门,对戒律学习得比较少。如果大家走的地方多了,听得多了,就会发现净土的僧团好像都不是很和合,为什么?就是因为不学戒律,不知道怎么做僧事。


有人说“我的生死大事已经解决了,我不需要学习戒律了”。如果你的生死大事都解决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呢?有的人对弘法比较积极,说“我的生死问题解决了,往生决定了,可以出去弘法了,我可以替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归故乡了”,但是,真正弘法的时候,能不能挡住五欲六尘的干扰呢?


佛制订戒律,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因为僧团就是靠戒律来运作的。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同的信仰,有的人学净土宗,有的人学禅宗,有的人学天台宗,这是不同教法之间的差异。但是作为僧团来讲,无论学习哪个宗派,大家都要依循戒律。如果没有戒律,这个僧团肯定有问题,无论信仰多深、教理多好,都会有问题,因为不知道怎样处理僧团的事务。


如果持戒方面很差,但是其他方面很好,比如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很深,对净土宗的教理也很通达,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往生决定了,行持也会改变。虽然对戒律不是很了解,但至少行为不乖张,能跟大众和合,可以勉强维持。


我们看八大宗派的道场,律宗的道场当然是以持戒为主,而禅宗的道场是以参禅为主,不是以持戒为主,但是大家在禅堂里也很规矩,在参禅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习性、毛病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我执几乎没有表现的空间。


和合3.jpg


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到禅宗的道场去看一看,禅堂里有几百人,除了吃饭、放香的时候出来,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禅堂里,不准讲话,没有任何个人的行为,大家在一起,所有的人都一样,这时候我执、烦恼、习性就被约束了,虽然不懂戒律,但是在这里也能跟大家和合共住。


所以,禅堂里就很和合,因为大家都不讲话,没有语言上的冲突,口业清净了。即使有再多的话、再多的烦恼,也不让你讲,所以你的烦恼就被隐藏起来了,至少在事相上能保持和合。


学天台宗的人,大家集中学习教理,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和合,因为学习教理之后,也能改变自己,约束自己。同时,教理深入的人,自然就知道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跟大众和合共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能跟大众和合呢?因为既不学习戒律,也不懂得教理,没有行为规范,对净土宗教理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念佛能往生而已,其他知道得很少。这样还想弘法,想组建团队,想复兴净土宗,想当净土宗的“小喇叭”,你这个“小喇叭”的声音,说不定哪天就断了,就没有了。


6.jpg


我们看道绰大师,他在山西玄中寺建立净土宗的道场,当时的念佛之声声震山谷。而且大师常年讲法不断,一生讲《观经》两百多遍,说明这个僧团的理论基础是非常扎实的,连善导大师都在那里学了四年,这就说明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对教理的学习非常深入。


对教理的学习深入,就不仅是学净土宗的教理了。其实我们看净土三经,无论哪一部经,讲的都不完全是念佛往生这点内容,当然,宗旨都归结为念佛往生。


现在的人智慧有限,对佛法的认识也有限,所以弘法者只好讲“念佛就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没法再讲了,讲了也听不懂,也无法理解,稍微讲多一点,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唯一能消化的就是“念佛就能往生”。


当然,有很多人消化了这一点,也很知足了,从往生来讲,当然可以满足了。但是,我们理解“念佛就能往生”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知道自己念佛能往生,已经安心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问题解决不了呢?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有很多问题跟净土法门毫不沾边,甚至自相矛盾,这就说明我们对净土法义还是不够了解,所以就有很多问题产生。


8.jpg

关于理和、事和,凡夫只能从事和入手;至于理和,必须是圣人的团队才能做到,至少要证得初果须陀洹,像阿罗汉在一起就不会争吵,不会发生矛盾和问题。


我们看济公活佛,他是一个那么乖张的人,但是他不会跟别人发生矛盾。当时他住在杭州灵隐寺,知客师看不惯他,让他迁单,但是被住持拦住了,因为只有住持知道他是什么人物。知客师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物,还以为他是一个不守规矩、随心所欲的人,只有住持知道他不是常人。


从外表来看,济公活佛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但是他跟别人打交道有没有粗言?有没有跟别人发生矛盾?没有。从表面来看,他的行持不清净,其实他的行持很清净。除了喝酒吃肉这一点让人觉得不清净之外,看不到其他问题。这就是圣人,他的内心是解脱的,所以他的行持是不会有问题的。


圣人可以不守常规。当然,现在有的人不守常规,不走寻常路,其实应该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圣人”?如果能做到圣人的境界,能脱离团队,完全独立自由,想弘法,僧团都不会干预。


像佛陀在世时,有的弟子想弘法,佛陀都会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派遣。像频婆娑罗王被幽禁了,他不敢请佛,而是请了目犍连,因为目犍连跟他是亲戚关系,有世俗的缘分,所以目犍连就以神通到宫廷里为他说法。后来韦提希夫人也被幽禁了,她也不敢请佛,因为世尊太高贵了,凡夫请佛怕请不动,所以她就请佛派弟子来,佛就派了目犍连和阿难去安慰她,同时佛也从耆阇会上隐没,在王宫当中出现。


也就是说,真正能独立弘法的人,自然就有因缘,别人自然就会成就他。从古到今,真正有修行的人,他自己成长得非常成熟了,弘法就不会有任何障碍,而且肯定会有人推举他,护持他。所以,从根本来讲,还是在于我们自身,自身有所成就,在佛门里就会有所作为。


但是,一般人做不到理和,只能从事和入手,从表面上做,最起码外在要过得去。大家好不容易发心出家了,就要珍惜这个因缘,最起码能保证和合共住,互不妨碍,共同清净修行,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连这种认识都没有,就没必要出家了,出家反而会障碍别人修行,为什么要出家呢?不仅没有功德,反而一身罪业。

                           

                                                                                        文章来源:《僧之意义与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