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的“才”
(一)五明
佛门的才不同于世间的才,它叫“德能之称”,这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德能,即德之能。一个人的德,显现出一种能力,这个叫才。如果没有德,只是一种能力,那不一定叫才。世间有才的人很多,但如果是一个破坏世间之才,伤害他人之才,那就不叫才了。这个“才”一定要跟“德”相配,所以叫“德能之称”。
佛门的“德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佛门有一种说法叫“五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
1. 因明
因明是逻辑方面的,唯识宗特别注重。汉地佛教不太注重这一点,西藏密宗注重辩经,因为他们的因明传承比较好。汉地佛教在因明这一块比较薄弱,比如禅宗祖师,一棒就把人打回去了,他不需要辩论;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也没什么可辩的。
因明,是一种建立信仰、清理思路、调整知见的世间方法,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方法,可思议的一个方法。我们还是需要去了解一下因明,学教理的人就更需要了解了。教理的正确与否,尤其大家遇到不同的知见,在辩论当中,知见谁对谁错,怎么去说服别人,这是需要一些逻辑思维的。
2. 声明
就是关于语言、文字、声韵等方面的内容。
3. 工巧明
就是关于一些技术知识、技能。如世间的各类技术,乃至现在的网络、电脑等技术类。
4. 医方明
是医疗方面的,懂医术的人可以治病救人。
5. 内明
内明是根本。佛法重点学的是内明。一个人的“才”,在前面几方面都要有,但佛门更多、更偏向、更重视的还是内明。
出家人重点要学修的是内明,也就是佛法内在的智慧,这是佛法的根本、核心。其他四种外在的德能,是辅助我们去度化众生的,有外在的技能,才能够更方便有效地去弘法利生。
(二)个人的才
就个人而论,所谓的才,有生存之才、进道之才、利他之才、弘化之才、统领之才。
⒈生存之才
我们在佛门里面生存,要能在佛门立足。在佛门立足也是需要才的。平常有些人担心,哪一天没庙住了怎么办?哪一天找不到地方可住,走到哪里都讨人嫌,或者走到哪里都没人要,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有生存之道。
出家人要有一个基本技能,可以在佛门生存。要么人厚道,愿意去做事,即使其他能力都没有,但是愿意做事,愿意护持佛法,愿意吃苦耐劳,那在佛门绝对有饭吃,有地方住,不用担心。因为哪里都需要人来护持,需要人做事。只要有信仰,有善心,能够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人,在佛门生存就不会有问题了。
无论大寺院、小寺院,都需要这种人,作为出家人,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出家人的基本素质,要能够在佛门待得住,这个叫生存。我们只要在佛门待得住,就可以安住于佛门,安身办道了。
我们看古代的大德高僧,很多人是在哪里成就的?大多是在厨房等地方。或任典座等执事,或者挑水、砍柴,六祖大师就是砍柴舂米的。很多祖师,都是在这些事务繁忙当中锻炼出来的。但他们还有内在的一面,可能大家也看不到,他除了做事,自己学习教理精进用功的地方,这是他个人的学修空间,不易被人知。
所谓佛门的生存,当然不是为生存而生存,是要找到安身之道,这是出家人最基本的一条。任何一个出家人,先要解决安身的问题。在一个寺院、一个道场,甚至在整个广大的佛门,我们要找到一个安身之道,在这个地方能安身,换一个地方还能安身,就不怕没有地方可待了。人有了生存之道,在哪里都能待得住。
念佛人有一个偏好,只喜欢待在念佛的道场,其他地方就待不住了,那这个安身就缺了一块。万一哪一天没有净土道场,怎么办?到哪里去安身呢?那还得到其他道场去安身。如果有安身的能力,在其他道场依然可以安身,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念佛之人就可以了。
⒉进道之才
有生存之才是最基本的,有进道之才才是我们出家人的根本。“进道”,就是修学,要提升自己的学修之道。出家人一生都在学修,从发心到剃度,到受戒,然后进入到整个修学过程。所以出家人不能一天只是吃饭、上殿、过堂、做事。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种表面的事务上,日常的运作当中,是不能进道的。一定要用心,做事要用心,上殿要用心,诵经、学习要用心,不然就成了过生活,像世间人上班一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佛门的老油条,啥都会了,走到哪里都可以钻空子,走到哪里也都能习惯,但是也都不用心。
有些人出家久了之后,基本就养成这种习惯。反正怎么都能够混下去,将就、马虎……管得严的,我就严一点;管得松的,我就松一点。自己没有进道的用心,随大流,反正坚持上殿、过堂,每天就这么过,没有别的想法。这样过也有个好处,人基本上很安稳、安住,不会起大的烦恼。有些人出家久了之后,就养成这种惯性了,在佛门按部就班地生活。
身为出家人,我们要有一个特别的、自我要求的地方,就是要进道,在安身当中,道心要增长。道心是不进则退,如逆水行舟。如果我们安于表面的上殿、过堂、学修的生活,不去用心,不去自我要求的话,就容易成为一种应付。有些出家人对上殿就是应付,一听到打板心里就发怵,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有的地方管得不严,反正僧值也不管或者私下跟僧值关系好,他就躲懒了。如果长期这样做,就会退失道心。道心要靠自己去维护,自己要去学习。有些人在佛门熟悉了日常生活,不求进取,久而久之,就像石头泡在水里面一样了。所以这一“才”不容易,要靠我们自己来要求自己。
⒊利他之才
这个“才”就越来越高了。利益众生,利益大众,是要自己要求的。我们的教理深入,能力、德行、技能提升,就有“利他之才”,就能利益众生。在佛门护持三宝,劝化他人,接引大众,都是利益众生。
⒋弘化之才
再高一点的才,就是“弘化之才”。能够弘扬佛法,化度众生,这是普通大众比较难做到的了,只有少数人可以利益一方。
在这方面,净土法门有优势。净土的理论、方法都比较简单,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只要理论上大致学习明了之后,就可以引导一方之人来念佛往生了。至于能引导多少人,还是看自己的弘化才能。有些人可以影响一大片,有些人可以影响三五个。我们能够影响多少人,尽到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随顺因缘。
一个人弘法的能力,弘法的影响,跟自己的才、德有关联。我们的才,是我们对佛法的认知;我们的德,是我们的感召力,这两方面是综合影响的。
有些人理论不一定通达,但是周边的信众一大堆;世间还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也有很多人护持,懂佛法的人反而没人护持。这是因为光有才不一定就能感召人,就算我们满腹经论,理论通达,但别人不一定听我们的。所以这一才要求比较高,要德、才兼有。
⒌统领之才
统领大众,这应该是个全才了。统领大众的人,一方面要精通佛法,另一方面要精通人事。
统领大众就像古代的大和尚、方丈,他们有统领之才,既是一寺之主,又是弘法之主,寺院的管理、僧才的培养、弘法的担子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像世间的国家主席,三军统帅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但世间是靠权力,佛门是靠德行,要具备这种德才能胜任;如果没这个德,别人也不会来维护我们、听从我们。所以佛法和世间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它是靠自然感召。一个人的感召能力大,在弘化当中自然会产生影响。
文章来源:《为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