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也讲人都要生病,并不是没有人情味,好像都是高高在上的,祖师还是很关心大众的。生了病怎么办呢?在家人就会往医院跑,找高明的医生,拿重金去请好医生。出家人因为住在寺院、山林,就靠不到医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办法,第一就是减食,这是一种断食疗法,现在很多人也在体验这种方式。治病的方式比较多,断食疗法也不是唯一的。中国古代中医比较盛行,在寺院里可能还会有好中医,可以内部调理。但是总体讲,减食是一个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法。人生了病,断食几天,让身心自己恢复调理一下、排泄一下,就有可能好转。当然,有些人身体很虚受不了断食,就要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合适地调理,不能因为是祖师讲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就都去减食。

 

现在社会比较方便,西药大家不太提倡,可以尝试中药调理,加上养生理念,包括锻炼、生活劳作等等,是比较综合的调理方式。作为出家人,我们要有一点常识,多少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比如对身心过于伤害的,像熬夜,伤残自我等方面,大家要注意避免。


烦恼,人人都有,禅宗没开悟的人也有烦恼。面对烦恼怎么办?吼、吵,普通人就是闹起来了。出家人面对烦恼的最好方式,是一种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影响团队的方式,就是忍辱。烦恼不是让断就能断的,禅宗祖师也知道烦恼断不了。断不了怎么办?忍耐,忍辱。六度里的忍辱波罗蜜,当然达不到波罗蜜,无生法忍才是忍辱波罗蜜。我们做不到无生忍,都是有生忍,忍得心里都难受了,但是还要忍着。即使再受不了,身为出家人,也要有出家人的威严、威德。尤其在大众、在团队里面,既不能扰乱大众,也不能扰乱僧团的清净,这个时候就要忍耐了。

 

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面对烦恼怎么处理?烦恼来的时候,念佛也念不出来,吵架的时候也没念佛,怎么办?机深信,才是这个时候降服烦恼的一个好方法。机深信,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凡夫众生,是业障深重之人,不需要过于计较这个世间,不需要跟别人一争高下,业障众生、凡夫众生有什么好争的!

 

求往生的人,重心要偏向西方净土,而不是娑婆世界。既然要远离娑婆世界,对娑婆世界就不需要计较太多,不需要跟别人去争论。这样,我们的烦恼也会有所转化,这是第二个降服烦恼的方法。


佛图26.jpg


相对来讲,以上这两种降服烦恼的方式是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我们要去往生西方,这世界有啥值得斤斤计较的?但面对现实问题,很多人还是要计较、还是放不下。我们知道自己放不下,就要很快提起正念,正念直来——我是念佛人,我要往生西方。我业障现前了,要提起正念来念佛,要意识到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他人也是凡夫。印光大师讲,看自身是凡夫,看他人是菩萨;而我们则看他人都是凡夫,我一人是菩萨,很容易颠倒。印光大师的这个标准,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不可能把他人都当做菩萨。怎么办呢?那就把自己和他人看成平等吧。我是凡夫,你是凡夫,他也是凡夫,大家都是凡夫。既然都是凡夫,那就没什么好计较的,也没有高低之分,不分彼此,那就各自相安无事,各自照顾好自己。


作为出家人,我们多少要有一些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烦恼问题。能忍的就忍,忍不了的就躲。像有些人喜欢讲话,讲话喜欢冲,尤其是北方人,这方面要克制一点。北方人性格比较直,稍微听到不如意的话,就跟人家顶撞起来了。北方人在南方,性格上如果是正面的,发挥得好,直心是道场就可以。如果那个直心是烦恼就麻烦了,冒出来的都是火气。

 

学净土的人,要降服烦恼,除了忍辱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比如念佛,机深信,往生心,这些都是可以转化烦恼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是转化,并不是彻底的断除烦恼。普通人虽然做不到彻底断除烦恼,但最起码烦恼来了要警觉,业障现前了,赶快忏悔,或者赶快躲起来,不要引火烧身。


通途法门还有一种转化烦恼的方式,是最高的方法——烦恼即菩提,而不是靠忍辱。忍辱是凡夫的一种处理方式。如果达到无生法忍,那就是最高的了,那就要知道烦恼即菩提。烦恼是空性,烦恼没有根,烦恼就跟妄念纷飞是一样的,既然烦恼都是妄念,都是生灭法,我们就不需要在里面计较了,一念之间可以转化、觉悟过来。这个要境界比较高的人才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


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二十条》里讲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问题,他并没讲参禅、开悟,都是讲的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很现实、很普通,说明百丈禅师是站在凡夫的本位来讲问题。

 

人与人之间都避免不了有是非,《宗风·俗谛》里面有四句话:

 

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较是非。

 

这四句话我们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到,看起很简单,天天念起来很熟,但是要做到、要落实很难,人的习性改不了,是非就避免不了。我们面对是非怎么办?要做到不辩。有些人理直气壮,就是要辩个输赢、辩个高低。我们只要有辩论之心,就已经输了,即使辩赢了也输了,因为失去了一个安定之心。


图标38.jpg

 

修道之人注重的是心态的宁静,而不是理论上的正确与否。如果是世俗人处理世间事务,要辩论是非、辩论高下,还说得过去;佛门里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有烦恼、解脱的分别。我们内心有高低、有烦恼,自认为自己越高、理论越强,烦恼就越重。比如一个典型的喜欢讲理的人,越讲理自己就越烦恼。在理论上较真的人,往往是一个很烦恼的人。例如世间的读书人就比较较真,喜欢讲大道理,这种人一般都不能跟大众相处,不能群居,只能一个人找一个地方待着。

 

佛门不是靠高低、对错来分辨的,恰恰相反,它要超越高低、超越对错。六祖大师《坛经》讲了一句话:

 

不思善,不思恶。


我们如果还拿善恶对错来比较,就已经落入凡夫的分别心了。当然,我们做不到这么高,但是要有这个认知:凡对错、是非、高低,都不是佛法涉及的,净土法门就更不涉及这一块了。从净土信仰来看,净土法门讲清净,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九品都靠佛力往生;五乘齐入,更没有高低之分。从其他法门来看,人性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觉悟,也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轮回的世界里才有高低之分。

 

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在一个团队里都超越不了是非,总是在高低对错里面打转。凡夫很多时候都是对别人以理要求,对自己宽容以待;自己错了心安理得,别人错了马上就盯上,用种种教理、理论去要求别人,这是普通人非常普遍的心态。当人与人之间发生是非争执,或者是听到是非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逃避、不辩。

 

古人还讲过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有智慧的人,是非到不了他那里去,是非到他那里就停止了。因为有智慧的人不会把心思用来辩论是非、传播是非、参与是非,在团队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道场是否清净,大家是否和合共住,很大因素取决于是非问题。是非少就比较安和,是非多有些人就待不住,这是很实在的态度认知,出家人和常住居士都要注意这一点。在寺院里,即使我们看到有对错,看到别人的一些毛病习性,甚至看到寺院管理上存在问题,都不要去参与是非,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因为娑婆世界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换任何人来管理都会有问题,因为事情没有绝对标准。举个简单比喻,比如这张桌子,这么摆可以,那样摆也可以,换一个方向摆在对面也可以,那标准在哪里呢?

 

我们接受了,就没有对错,不接受,就有对错、就有抵抗;很多人接下来自己就开始设置、想办法。那这些有没有相对的是非对错呢?回答是有。如果在轮回的世间、人道的世间按常规标准来处理是非对错的话,佛门的因果观念和规矩就可以作为参考,但这个参考标准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我们有这些规矩、教理就占理了,就可以跟别人一较高下,那样就真是把理论拿来增长我执了,这就是法执我执的结果。凡夫众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我执,然后再找一个法的理论来增加自己的我执。


阿弥陀佛印章2.png

阿弥陀佛印章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