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就跟我们净土有关联了。这句话有一点特别,因为是禅宗祖师讲的“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禅宗早期不太关注净土,对净土还有抵触情绪。禅宗六祖之前的几位祖师,几乎都没有净土信仰,甚至对净土的教理也不了解。从六祖到百丈禅师相隔才几十年,百丈禅师就讲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禅宗道场讲念佛稳当,说明对净土有了解,知道净土法门更适合普通大众,参禅不适合大众。参禅开悟的人很少,即使像马祖这么厉害的人物,手下也就一百来人;而净土宗的祖师,随便哪一个,劝人往生的都不止一百多人。

 

念佛“稳当”,“稳”即安稳;“当”,即往生决定、容易往生。如果不能往生,就不叫“稳当”了。当然,修行当中没障碍,也是一种稳当。参禅就很容易出问题,有些人走火入魔,有些人出偏差,还有人知见上不正,出现野狐禅——参禅之后变成狐狸去了。


佛图24.jpg

 

百丈禅师就有一个关于野狐禅的公案。百丈禅师讲法,有一次来了一个特别的人听法,禅师有神通,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只狐狸变化成的年轻人。禅师就直接问他的来历,他就现身显示原形,同时跟百丈禅师对话。为什么他会堕为狐狸之身?因为前一世有人问他一句话,他答错了。人家问他:“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他就讲:“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一下他就变成狐狸了。

 

百丈禅师对野狐变化的年轻人说:“有问题你来问我,我给你解答。”他就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讲:“不昧因果。”由“落”到“昧”,只改了一个字,但这一字之差就是天渊之别。所以,以后我们出去讲话要小心一点,不然说错一句话就到畜生道去了。

 

念佛人落不落因果?很多人就不敢回答了。用百丈禅师这句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都“不昧因果”。念佛人本身也有因果在,不能说不落因果,因为:第一,念佛也有因果;第二,个人的业力还是有因果。

 

开悟的人、大修行人,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凡夫。普通凡夫本身还会造业,但不同点在哪里?就是我们念佛可以往生,但个人在娑婆世界的因果依然还存在。

 

可以这样讲,念佛的人不会堕落轮回,但不能说不落因果,我们依然还会承受因果,可能会有业障现前,有因果的显现。因果是一个自然的显现,并不是念佛人或者解脱的人就没有因果现象,它依然还会存在。不昧因果、明白因果,是无论我们学哪个法门都相通的地方。

 

百丈禅师是禅宗里开悟的人,他当然知道修行艰难、不容易,要开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所以他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那就说明,在百丈禅师的时代,禅宗道场已经提倡念佛了。他既然讲这样的话,说明他本人也在提倡念佛。

 

《百丈清规》里面有很多是把念佛融进去的。有几个最典型的:第一,早晚功课。汉地佛教寺院,如果不谈净土的道场,其他丛林的早晚功课几乎都是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谁定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没有历史资料可寻,但至少跟禅宗有关联,应该是禅宗祖师定的,至于是不是《百丈清规》定的,我们也不清楚。但是在百丈禅师的时代,丛林里面就有早晚功课了。因为禅宗从四祖道信大师到五祖弘忍大师,道场很大,有几百人了,他们应该有集体修学功课。

 

在集体修学的功课里面,早晨和晚上都有念佛。晚上诵《阿弥陀经》,早晨诵《楞严咒 》《十小咒》,净土经典融到禅宗的早晚功课里,说明当时已经把净土跟禅宗结合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显现。


图标36.jpg

 

第二个显现,《百丈清规》里面有一点,就是送往生。寺院里老弱病残的人,有一个专门居住的空间叫如意寮,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养老院,说明禅宗祖师早就有养老院的理念了。如意寮是寺院里面专门照顾老人居住的地方,里面有汤药、医疗和护理人员。

 

佛教理念是非常超前的,佛教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超前了,养老的观念在寺院内部就已经开始普及,而且是普及到每一个寺院。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到外面去建养老院呢?是因为大家没有这个理念,寺院内部把老人都放到一边去了,只好由社会人士发心去建养老院。如果每一个寺院都有考虑,让年老的师父有安身的地方,就不存在这些需求了。

 

百丈禅师规定:凡是如意寮里的出家人走了,都要念佛,送西。


念佛送西(即助念)也是净土的一个表现,说明禅宗的祖师,在面对临终那一关也是劝人念佛的。所以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该是当时非常普及的观念,百丈禅师比善导大师(公元613年到681年)晚了40多年才出生的。这是第二句。

 

当然,念佛稳当的道理在净土宗就很清楚了:念佛简单容易,万修万人去。


出家人要精进,要把时间、精力用来修行。在六度里面有一个精进度,怎么显示精进呢?要通过持戒才能反映是不是在精进,禅宗也注重持戒。进就是要有进步,整天忙事情,看上去也在进步,但是没有约束、没有内心升华,在修行上没有进步就不算进步,很多人都是原地踏步。

 

很多人学佛很久了,理论还是那么一点;每天念佛,也念一万声、五千声,任务完成了,习性毛病一点没改。很多居士学佛,早期性格什么样子,学了三年五年之后还是那个样子,家庭的烦恼还是改变不了,就算稍微进步一点的人都很少,想从内在身心上得到一个彻底的改观就更不用讲了。那就说明我们没有精进,精进就是我们的身心要转换一些。

 

精进要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学习教理、参禅、念佛都可以,关键在于我们的用心。

 

百丈禅师讲,精进以持戒为第一。他为什么从持戒入手,而不讲参禅呢?因为持戒最能直截了当的改变一个人,戒条有规定,不准犯就不准犯了;参禅让人不打妄想,那就很难。我们学教理,书本一看,明白;书本一放,就忘了。这说明学习其他的东西不能从行为上改变我们,但是戒律可以马上让我们的行为有一个规范、约束。所以从精进讲、从用心来讲,持戒改变人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我们现在持戒有限度,不能说持得很好,但是尽我们个人的力量力所能及的去做,对自己也会有好处。

 

出家人的僧团,比较讲戒律的确实跟普通的不一样。我们平常看个人也一样,持戒比较好的和不持戒的师父站在一起,不开口、不说话,哪个人持戒好,哪个人持戒不好,一比就知道。

 

对于持戒,我们不是过于去突显它,而是要说明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戒律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外在就可以看得到的。比如说我们都懂教理,都知道念佛往生,都在念佛,念1万声和念5000声,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念佛多的人烦恼习性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少。所以从这些方面,看不出一个人的变化,但是戒律就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

 

百丈禅师这样讲应该也有他的道理,从戒律上来改变身心,也说明禅宗并不是不重视戒律。有些人一参禅就不讲戒律了,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开悟了,像济公活佛一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可以了。实际上祖师不是这样的风格。



阿弥陀佛印章2.png

阿弥陀佛印章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