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一个大原则。我们看一个道场是否兴盛,不是看道场香火有多旺、人员有多少、建筑面积有多大,而是要看道风,意思就是寺院的道风要兴盛。佛门是讲清净无为的,寺院道风体现出来的就是无事、清净、无为。能够清净,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这个道场就是清净无为的,就是“无事为兴盛”。

 

大家有因缘可以到江西云居山看看,它的道场坐落在山顶上,山势比较好,整个山上是一块大平地,应该算是一个风水宝地了。道场离人烟很远,离下面的村庄至少有几公里。他们现在还保留着农禅并重的习惯,自己耕田种地。寺庙占地很小,周边全是田,山上的土地比庙大,田地可能有几百亩。现在我们这里很多发心出家的人叫“出家好苦”!如果你们去云居山看看,就知道不叫苦了,恐怕马上就会跑下山了。

 

云居山上的田地全靠出家人自己种,还要喂牛、耕地、种稻谷、收割,包括碾米,全都得靠自己,完全保留了禅宗的风格。山上没有居士、没有信众,偶或有人去参拜一下,但寺院里面经常都是清净的。

 

寺院丛林制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项目就是出坡。禅宗寺院特别讲究出坡,要出坡干活,那就有事了。要收庄稼的时候,大家都出来了,因为土地里的活要大家一起干。

 

除了干活维持生活之外,寺庙禅堂不学经教,也不提倡举办大的佛事活动,就只注重参禅开悟,开不了悟,其他都是人天福报。


佛像245.jpg


寺院里人多的时候可达一百多人,少的时候也有几十人,但我们去到寺院就感觉这里没人、很清净,无为、无事。因为禅宗就讲究参禅打坐,所以人都到禅堂去了。除了大寮和外面做事的几个人,多数人都去参禅,整个寺院就显得没有事情干了。因为注重开悟,所有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参禅上面,寺院越清净就越好——这就是禅堂、禅宗寺院的风格。

 

“无事”并不是说不做事,“无事”就是没有是非、没有闲杂,没有这些外部干扰,整个道场要显得清净。当然,生存必须要做的事,寺院内部管理的事都是少不了的。寺院发展起来之后,其他外围的闲杂事,像旅游、香火、商业,这些纯粹就是多事了,因为这些事情卷到佛门,人就不可能再修行了。

 

虽然有些人说要弘法,要利用大好的时机去劝人信佛,但实质上这样的人能信佛的很少,大多数人无非是过来种一点善根,磕三个头,烧一炷香。修学禅宗的人就不太关注这些,他们就要把精力都用来修行。

 

出家人、寺院的重心应该是在修学上。当然,现在这个时代,不接待信众也不太可能,商业时代跟农业时代不一样。以前寺庙都在山里面,要请一个人都请不来;现在是不请人家自来,开着车、带着大帮小帮的人马,甚至小孩都往寺院来了,我们也要接待、也要应酬,要体现佛教的慈悲。但我们自身要知道保持道场的清净,保证出家人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修,就要相对的清净无为,不要无事找事。

 

作为管理者,包括寺院内部所有人,都要有这个观念,就是我来到寺院,我来出家,我是要修行、学习的,我要把时间精力都用来学修。管事的人只要把事务管好就可以了,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也不要在上面过于用心思,甚至弄得过于复杂。管理的人要学会简单化,把寺务理顺、把事情做好后,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修行上。我们对整个道场、整个寺院要有一个认识,不然的话整天忙于事务,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有人说出了家怎么比在家还忙?出家确实可能比在家忙,因为出家不光是做事,还要修行、念佛。修行有多方面的,有实修的一面,还有学习的一面,学习的内容就太多了。

 

禅宗不学经教到了道场就把自己关在禅堂里面,有些人一辈子都不出来。其实禅宗的祖师并不是没有学经教,比如百丈禅师,出家学习二十多年之后才去参禅,而禅宗里面这些大祖师人物,早期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学修经典、戒律,然后才去参禅的。

 

我们看一个寺院的兴盛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它内部的清净、无为、自在,这个才是寺院真正的清净、兴盛。当然,要弘法可能就不能这样干。如果寺院影响的大小,弘法效果的好怀,要靠人气旺、香火旺,那当然是道场另外一种风格。

 

禅宗走的风格不一样,它并不在乎这些,它只关心开悟的人。能开悟、能够用心来追求解脱之道的人,那就取他应机之人;其他人求人天福报,想做佛事,这些不是他们要关心的。


阿弥陀佛印章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