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惑|精进念佛有什么现世价值?
问
既然念佛上尽一形、下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我们精进念佛有什么现世价值呢?
答:我们学佛法,有时候肯定有很多疑问。如果学其他法门,有些疑问是很难解决的;学凈土法门有一种解决疑问的方式,就是念佛。念佛肯定不会错,其他的都有可能会错。
精进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它有必要性。反过来讲,你不精进念佛会干什么呢?不念佛肯定就是造业,做其他事。当然,要么就是学佛法,学佛法还是跟念佛有关,也属于这个范围。如果你不精进念佛,做其他的世间事都是造业。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超越轮回,避免业障,往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念佛是为了往生,往生是为了解脱。
现在我们应该解脱还是轮回?解脱,要把目标弄清楚。往生的目标是解脱,对这个观念的认知要清楚。我们是为了解脱才学佛的,是为了解脱才念佛往生的,这个心不能改变,解脱的心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求解脱的心变了,这就叫退转,就不求往生了,不求解脱了。
念佛,上尽一形可以往生,下至一声也可以往生。当然,下至一声的前提是他没有时间多念佛,所以叫下至一声。“下至”就是最少,少到只念一声佛也可以往生。他只有念一声佛的时间、空间了,没有机会再念佛了,但是他不会堕到不念佛的状态,如果有机会,他这一生都会持续念佛。上尽一形代表念佛多,有时间、有条件来念佛。但是他没有时间了,因为他是临终之人,他一遇到凈土法门就断气了,张口念一句佛号就走了,这叫下至一声。所以,我们理解佛法的时候要知道它的对境,知道它的意义所在。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论念佛数量多少都可以往生。往生不是念佛数量决定的,而是你的信愿、你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决定的。只要有信愿,愿意往生,相信阿弥陀佛,多念和少念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念多念少是根机问题,根机好的人就多念,根机差的人就少念,因此我们不能在这里计较。
有人说:“念一声就可以往生,我是不是不用多念了?”这就是凡夫的想法、凡夫认识上的漏洞。不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念佛就可以偷懒,可以自由自在地过世俗生活,休息,爬山,打牌,就会有这些想法。不想念佛的目的是可以干其他事,这时候业力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业力重的原因。
念佛是自身信仰决定的,一旦决定信仰凈土法门就不会终止,不会改变,这叫“住不退转”。《大经》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你的心和行是不会退转的。如果不念佛,就标志着你退转了。
精进念佛的意义,首先是信仰自始至终贯穿在自己的生命当中、行为当中,所以一旦信仰凈土法门就一定会精进念佛,这才标志着你跟这个法相符合。至于念得多与少先不说,起码你的信仰能坚持,不会改变,念佛的行为也不会改变,这样凈土一法才在你的身心当中落实下来。
念多念少涉及自己的根机,也涉及时间、空间。比如,有的人比较清闲,退休了,时间多,可能就念得多一些;有的人上班,家务事、工作上的事、应酬过多,他就念得少一些,但是他会尽自己的力量来念,他的念佛之心不会动摇。
往生与否不是看念佛数量,而是看你的心,你有决定往生的愿望,你对阿弥陀佛有信仰:在这方面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在座的人,其实每个人的根机都不一样,但是往生的目标一样,对佛的信仰一样,这两点是共性。至于念佛数量多少,读书多少,理论学得多少,这些有差异。但是这两个目标是条件,我们要认识到往生的条件,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多余的条件,根机好的是这两个条件,根机差的还是这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人人都能做到,而且这两个条件不会改变。
认识这两个条件之后,只要根据这两个条件去修行就可以了。一旦信仰凈土法门,就会一直按照这两个条件去修行。这时候念佛就是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一辈子都会念佛。如果中途心愿断了,这个条件就会消失,你往生的愿望就没有了。如果往生的愿望没有了,你就不会念佛了,求解脱的心愿也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你往生是为了解脱,你通过念佛的方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这两点是信仰凈土法门的人从始至终贯穿其中的,这样你就会念佛,必然会念佛。
当然,念佛不是为了精进而念佛。自力修行是用精进和懈怠来衡量一个人的修行状况的:精进的人很用功、很努力地要求自己;不精进的人就懈怠,放逸自己。念佛人既说不上精进,也不能说懈怠,而是你的信仰要坚持始终,不能退转。你念一声不能退转,念一万声还是不能退转,还是那种状态,念一声和念一万声的心态是一样的。
如果说:“我念一万声好像就很精进,我往生得到的利益更多,往生更有把握。我念少了,是不是得到的利益就少了?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相信只念一声也能往生,就说明你念一声跟念一万声的心态是一样的,都认为“我念佛就能往生”。所以,凈土信仰要建立在往生正因上,这一点要清楚,行法则是根据每个人的因缘来念佛。
有人说:“无论念多少都可以往生,我干吗要念那么多呢?”发钱、发工资的时候你会嫌钱多吗?你会说“发少点”吗?你会不会说“钱发多了”?人人都需要钱,永远满足不了,没有人会说“发一万块钱我就满足了”,因为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钱再多都不会满足。
同样,佛号功德有没有满足的时候?也不会满足,功德永远不会满足。虽然名号功德是圆满的,但是你也不会满足,你不会说“我念一声就够了。他念一万声,他觉得够了”,没有满足的限定,它是无限的。就像发钱、发工资一样,随便涨,只要涨得起来都可以涨,涨再多都不会回避、拒绝。佛功德也是这样的,再多都不会拒绝。
而且,从信仰的角度来讲,我们只会向佛的境界攀升,因此我们念佛的心思始终是往上的,不是往下的,不会说“我要懈怠,堕落,往下走”。如果往下走,认识上就要调整了。烦恼、业力现前的时候就会堕落,或者放逸,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在认识上就要调整了。
另外,从每个人的实际状况来讲,多念佛、用心于念佛对人的改变跟不念佛是不一样的。不念佛是世间正常人的状态,不念佛就会有业力反应。念佛,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一是为了往生,保证往生,这是前提,是标准;第二,在这个前提下,多念佛马上就有作用,作用就是消业障。念一声佛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增福报,开智慧,甚至满心愿。
念佛是一种外缘,也是佛力的体现。你随时念佛,佛力随时都在,佛随时都有加持力,这个作用会显现出来。往生之前和往生之后都有佛力的作用。因为念佛顺佛性,顺法性,所以我们的身心自然就会发生变化,身心的感觉就会不一样,这就是现世得到的利益。
但是念佛人关注的点不在现世利益,所以往往不会强调精进念佛的目的在哪里。我们精进的目的就是念佛,就是往生。但是精进、多念佛也会有现世收益,感受比别人多。比如给你发钱,发一万块钱你能吃饱,够用了,发十万块钱你还是吃这么多,还是能吃饱,还是够用了,但是给发十万块钱,你的感觉不一样,觉得突然增长了很多。当然,这是世间的比喻,不能完全说明念佛的道理。
精进念佛应该是一种正常心态,我们要念佛,念佛就会起作用,佛功德就会显现出来。那么念得少有没有功德呢?一样有功德,但是感受不一样。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的状态,虽然从理论上讲名号功德都一样,但是凡夫对佛功德的认知不一样。比如我们在这里喝茶,每个人都有一杯茶,这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喝茶多少不同,感受不同。茶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各人感受不同,但是不等于茶的功能消失了,它没有消失,它还是那么多。有的人觉得茶水是甜的,而有的人喝起来可能就不觉得甜,实际上甜味消没消失呢?没有消失,它还在,也进入你体内了,你同样接受了,只不过你不知道,你也没感觉这是甜味。
佛功德也是一样的,名号功德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你念佛,突然觉得“我消灾了,我身体好了。我本来生了重病,但是念了几天佛病就好了”,你就会发现佛功德很明显。但是他念佛好像没有什么感觉,觉得“我什么都没有改变,好像没有效果,是不是佛没有加持我?是不是佛号没有起作用”?其实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有的人喝了茶很舒服,感觉很好;有的人喝了好像没什么感觉,跟喝水一样。
每个人念佛,如果念得多,受用、变化可能就不一样,你现世对佛法的认知、体会,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启发你的认知,你对凈土的信仰、认知就会有一些变化,它对你有促进作用。
佛法,一个是闻法,一个是行法。“闻”是听闻,是理论上的认识;“行”就是你实际来念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乃至一念、上尽一形、下至一声都能往生,这是理论上的认知,你要在理论上了解这个道理;同时,有些人在念佛过程中,念佛会启发他认识很多道理,这就是行法的作用。
念佛可以潜通佛智。我们精进念佛也好,不精进念佛也好,只要念佛,它的功能就会在无形当中延伸出来,慢慢显现出来,我们就能感知到。
我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不会看书,也没有听很多法,就喜欢念佛,念多了之后一开口讲法就是文章,出口就是法义。真的有这样的人,他跟佛的感应力量非常强。
因此,我们学凈土法门之后就要安心,应该用心念佛,专注于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