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光影 法宝石刻
2023年8月4日至6日,法宝寺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修分享会,分享主题为“千年光影,法宝石刻——正觉学修汇报会暨法宝石刻文化分享会”!
第一天是正觉学修汇报会,主要由学僧演讲,从文化艺术、基本律仪、日常修心、通途感悟、净土法义等五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汇报。
文化艺术方面,一篇“试论善导大师绘净土变之因”,从善导大师净土因缘、修证境界、所处时代背景等,对大师绘净土变相图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探讨。即绘净土变是净土法门指方立相和末法众生执相求生之需要。文章文笔流畅,语言练达;演讲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基本律仪方面,“菩提正道菩萨戒论略释”,内容充实丰富,论述详细周全,专业性理论性极强。难能可贵的是,演讲者从出家人和净土法门的角度,对此一主题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最后归结于发无染利他之心是修学这种菩萨戒的根本和核心。演讲过程自然流畅,台风稳健厚重,语言有力深入人心。
日常修心方面,有两篇演讲,一是“开心”,二是“在生活中发菩提心”。前者从不开心的原因,开心的方法和开心的哲学等三部分,深刻反省了自己几年来心性的成长历程。对于净土行人来说,此一主题的探讨,意义深刻,价值突出。现场互动自然,气氛活跃。后篇演讲全文分七小部分,内容详实,结构紧凑,阐述充分。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演讲中多次引用师父的开示,可见平时学习扎实用心。
通途教理方面,与近来寺院读诵《中论》有关,这一重要思想成为两位演讲者借题发挥的主题。
一是《中论》读后感,演讲者讲了自己学习《中论》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通途理论领解的艰难,何况如实修学?可贵在其引用《般舟赞》,阐明了净土行人对于通途修行随喜赞叹的立场。即虽然我无力修行,但我依然随喜赞叹你的努力。《中论》思想是不同于净土法门的世界观,这种艰涩的理论学习,使我们体会到有善知识解释、会通、归宗的可贵难得,不然学法就会消化不良,乃至营养不良。此演讲每部分配以一首诗偈,富有新意,独到大胆。
二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演讲者以寺院日常生活一具体事项——撞钟为点,寄理于景,深刻阐述了《中论》之“八不”思想。并出其不意,进一步延伸,论述到世间人生各自不同的“撞钟”,最后落脚于出世生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惬意人生,并进一步升华,“净土”“名号”才是真正的撞“中”,此为法界之钟、法王之钟。现实世界经不起“八不”考验,极乐世界无一不符“八不”至理。演讲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净土法义方面,有四篇演讲,虽两两相撞,不过各有特色,理越辩越明,法越讲越清。“论净土真实功德与不实功德”,教理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引文丰富,论述集中。演讲结构完整,语速和缓平稳,表达清楚明了。
“闲谈真实功德与不实功德”,角度则完全不同,演讲分两者区隔、联结、思考等三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有深度和难度,但都一一解释清楚,并且最终阐明两者深刻的关联,即依“三心”为载体,从不实功德入真实功德,又以名号的真实功德含摄、转化一切不实功德。整个演讲脱稿流畅,互动自然,现场气氛活跃。
另外两篇分别是“净土法门摄取抑止义”、“略谈净土摄取抑止二义”。两篇主题亦类同,风格则迥异。前者的突出特点是对相关经文祖释法语进行了引用及阐释,难能可贵。仔细品读聆听,现场的莲友都会感受到弥陀大愿慈悲,生起决定往生之心。后者的特色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解释经文相关义理。这个主题是净土法门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即弥陀救度的对象是谁,是否有拣择。结论是“未造抑止,已造摄取”,“五逆之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师台风稳健,不慌不忙,语言自然流畅,并能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情况。
还有一篇净土方面的演讲,“浅谈极乐净土的八功德水”,详尽描述了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种种功德利益,内容充实,阐述详细,感情丰沛,语言优美,可以感受到演讲者信仰入心,法喜充满。法喜之情溢于言表。
总体来说,每一篇演讲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内容充实,很有意义和价值。从艺术文化的研究,日常修行的体悟,通途理论的普及,净土法义的探讨,乃至通途理论和净土理论的会通、归宗,主题多样丰富,探究深刻全面。
几年来学僧们的学修有序推进,大众理论与实践结合,互相促进;文化与信仰结合,相得益彰;基础与通途归宗,众流入海;净土教理的专精,使大家信仰扎根,往生决定。
第二天,三位法师做了精彩纷呈、专业细致的石刻文化分享。主题以“法宝寺佛足印、维摩经变、三佛”为主。
佛足印是法宝寺摩崖造像的代表之作,法师以“稽首佛足印,末法之遗迹”为主题,依据佛教经疏阐述了佛足迹像的清净之相、施以安乐、见之除罪、佛之象征、依之念佛等特点,并简要介绍了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法宝寺佛足印的具体内涵及与净土的关系等。
维摩经变则是另一重点,“唯心佛心原不二,维摩一默不思议——以法宝寺遗存略探维摩变相”,则简要介绍了《维摩经》的各种译本、注释,以及维摩诘经变及其石刻之演变。重点说明寺院维摩经变最大的特点(品数众多)及相关联之内容,其雕刻内容之全面和多样性可谓川地维摩经变之冠。
关于“三佛造像题材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以法宝寺摩崖石刻为例”,则从我国现存古迹分布的重要区域及历史背景考察三佛造像组合,并结合有关本寺摩崖石刻的文献分析法宝寺三佛造像之独特模式:阿弥陀佛居中,释迦、弥勒居左右,显示“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为法中之王,为诸佛中尊。
三位法师分享之外,另有杨喜居士为大家分享“西南石窟造像源流及现状”。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共有5986处石窟造像文物。其中巴蜀地区(四川和重庆)共有2850处,接近全国数量的一半,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更是举世闻名。巴蜀石窟自成一体,大多是浅龛与摩崖造像,已超脱原石窟那样的皇家风范,而独具人间烟火气。尤其是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唯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中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其中安岳、大足石刻则是晚期石窟最杰出的代表。巴蜀地区成为中国唐宋以来重要的佛教石窟文化中心,传播久远。
最后由师父为大众分享《巴蜀石窟 法宝光影》。大分三部分内容:先以佛门无相、有相之理说明石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佛门视角介绍如何从艺术、内容和意义等角度欣赏石窟。然后重点讲解了巴蜀石窟造像的地位、分布、来源及特点等。最后对法宝寺摩崖造像作总体概述,说明其分布、规制、内容、特征、信仰等,让大家对法宝寺石刻的历史、类别、特点以及与净土的关系等方面有了简要而清晰的认知;令大家身居四川,安住寺院,对地方佛教历史及本寺家珍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三天活动非常紧凑,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家法晏饱餐之后,寺院常住于第三天晚上特别安排了净心茶会。整个过程经沐手、签名、静心、赏茶、品茶、聊茶等多个环节,在清幽、雅致、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本次茶会由来自成都菩提阁茶空间的高级茶艺师亲临主理,会场布置、环节设计、理念指导、细节雕琢等,可见其用心和投入。特别感恩此次茶会戴丽君老师、张霞老师及其她们所带领的义工团队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