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法音宣流

blog

浅谈学戒

  佛门戒律,大分有出家与在家之别,小乘与大乘之异,有浅有深,有多有少,随意受持。若总论之,可谓品类繁多,微细难辨,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欲论及此,本应专精学修、言行一致者,方可谈说律仪。

查看详情
blog

《往生论注》文句解

  《往生论注》是中国第一部全面阐释净土教理的重要著作,它非常奇特。它之所以被称为“奇书”,有很多重要原因,后面我们会说明。同时,昙鸾大师也被称为“奇人、非常之人”,所以他写的著作就是非常之作。

查看详情
blog

阿弥陀经直说

  有人说“往生需要多善根、大善根,我要赶快修行”,其实善根不是修来的,而是闻到六字名号,这就是善根成熟了。我们有没有善根,不是看我们自己,而是看佛号,佛号就是多善根,我们能遇到佛号,能称名念佛,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查看详情
blog

观音与弥陀

  自古以来,苦恼有求的众生,多因现世之益入于佛门,终归净土之门而得究竟。藉浅入深,藉权入实,显露无遗。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故千百年来,这一佛一菩萨,占尽佛门江山,遍摄一切有情。

查看详情
blog

《观经》归宗

  《佛说观无量寿经》者,是释遵大悲之极唱、弥陀别意之玄宗也。统顿渐于两门,万行同归于一实;摄善恶于弘愿,群迷立还于本家。二尊遣唤,互为郢匠。乃是三世觉路,众车同辙。

查看详情
blog

净土三经对告众探微

  所谓“对告众”,即一经宣说时的主要对象。经典大多以一人为对告众,虽看似一人,实则代表一类,与会大众即是这一类人。故知“对告众”和“与会众”,可谓“即一即多,即多即一”之关系。

查看详情
blog

净土典籍

  所謂「宗」,是中國祖師為解釋佛經義理所特別創立的一種規範、系統、整全的釋義體系。由於所依經典不同,所處立場有別,而有不同的正依、教判、釋義,也就有了不同的宗,或稱宗派。宗派創立,是佛教在中國生存、發展的根本大事,是佛教適應、立足本土的自然結果,也是佛教中國化的根本標志。

查看详情
blog

无量寿经探源

  印光大师讲,净土信仰者,有两种人最容易得利益,一是上根利智之人,二是愚夫愚妇。上根利智之人是从理论上深信此法殊胜,能专修念佛;下愚之人虽然不能深入理论,但是净土信仰比较牢固,能守本分,安心念佛,这样也能得到净土法门的利益。而中间之人最难得益,因为不上不下,智慧不够,信仰也不够。智慧不够,还不能学习经典;信仰不够,不愿意老实念佛,这样就会失去根本大利。

查看详情
blog

宗教是有“法”可循的理性选择 ——读《宗教研究方法讲记》有感

最近正阅读楼宇烈所著的《宗教研究方法讲记》,看似一本平常的书,但却包含不平常的内容。作者是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家、佛学家。此书为作者在北大佛教研究生课程班作的专题讲座,由其学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内容共有九个部分,包括:宗教概念及其意义的变迁,中国宗教的特点,宗教研究的视角;以及从整体上讨论宗教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如:资料、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比较的方法,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批判和继承的问题,宗教研究的两个关系等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