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是浅显的“浅”,“识”是认识的“识”。宗淳这段时间的学习,只浅显的认识到自己是刚强难化的众生,如果能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刚强难化的众生,说不定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惜刚强难化啊。学佛后常会听到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这两个月学习《维摩诘经》,在这部经里遇到了原话。在香积佛品第十“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
《维摩诘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以不思议解脱为宗,讲说菩萨之不二境界,叹大褒圆,弹偏斥小,引导小乘回小向大,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其义理深遂,趣味无穷,典故颇丰,是学佛人必读的经典。此经虽是通途经典,其中一些典故及义理,确可与净土拉通理解,或可藉之了解净土法门的诸般殊胜,本文就此略探几点,以飨读者。一、唯心净土不妨西方净土《维摩诘经》第一品是“佛国品”,介绍如来净土之行,所谓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见此土不净
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但大量翻译佛经的历史不仅在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佛教有三个大的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有佛经的翻译。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翻译史。
佛法讲“机法相应”,众生的根机要与所学的法相应,才能得到利益,佛法和世间法的不同就在这里。世间法可以强迫学习,学佛没办法强迫的。如果机缘不成熟,我们非要去给别人宣说,那是我们自己不理智、没有智慧。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而难行道“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况且我们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全凭自力难以出离。此间总释为三难:空间处所:五浊恶世不净;时间:无佛之时,无大善知识;目标:求阿鞞跋致乃至成佛对于我们来说甚是高远。我们这个世界是杂生世界,有胎、卵、湿、化所生,苦乐万品,以杂业故。是本来不清净的,是污染的。我们就像是泥巴,在水









